中國手工坊創新非遺傳承 深山繡娘登上世界舞臺
核心提示: 中國手工坊創新非遺傳承 深山繡娘登上世界舞臺
訊(記者彭楊)“讓每一位繡娘養著鴨、抱著娃、繡著花,就能擁有體面的收入!15年前,夏華第一次帶領設計團隊走進黔西南的深山,看到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寨里淳樸的繡娘后,便對自己許下了這樣的諾言。如今,作為聚焦傳統手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手工坊創始人,夏華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
中國手工坊創始人夏華
讓繡娘在原生態環境下傳承技藝
在6月5日-10日歷時一周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上,一場以“依文?永不遺失的繡夢”為主題的時裝秀,讓海內外觀眾領略到了布依族刺繡的魅力,從未走出黔西南深山的繡娘,也第一次站在了炫麗時尚的T臺上。夏華說,這場走秀的服飾其實就運用了布依族“刺梨花”這一組刺繡紋樣,設計師們將紋樣嵌入服飾的不同位置,呈現出來的視覺觀感就非常豐富,今年9月還將帶著繡娘登上倫敦的國際時尚舞臺。
中國手工坊手工藝傳習基地展示的黔西南苗族手工刺繡領帶
從繡娘到設計師再到品牌商最后到消費者,這樣一個生態閉環的商業模式,中國手工坊的團隊也并非一開始就找到了正確可持續的路徑,夏華說,最初他們也走了不少彎路,比如將繡娘帶出大山進工廠,培訓繡娘學習繡多種紋飾等等,但結果不盡如人意。漸漸發現,很多傳統手工技藝,一旦失去了原生態的文化環境,傳承和保護也就更加艱難,苗繡、布依秀這些在大家眼里的藝術,其實是這些深山繡娘最樸實的日子。這些手工藝品,只有在它的生態里,才有生命力。與其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讓繡娘學習她不擅長的紋樣,不如把每一位繡娘定位為一個個性化產品的生產者,將獨特性發揮到極致!艾F在,在中國手工坊的數據庫里,已經記錄了5000多位繡娘、3000多個紋樣,每位繡娘的居住地,擅長哪種紋樣,能產出多大量的作品,數據庫里都有詳細記錄,并且都是中英文介紹,方便國外設計師甄選!
貴州侗族貼布盤金繡繡片
“解碼”中國文化打通國際傳播
夏華告訴記者,許多國外設計師對中國傳統刺繡文化僅僅停留在龍、鳳等形象上,一些在國外頻頻展出的非遺作品,除了讓設計師們驚嘆了不起外,說到應用層面,大家的反饋幾乎都是和大眾生活離得太遠,與時尚審美設計關聯不上。并不是中華文化沒有吸引力,而是這種整體呈現的方式,很難讓人聯想到與個人當下的生活有什么關系。但是,當中國手工坊團隊在搜集每一個紋樣后,進行專業解碼,形成跨文化、跨地域都能領悟并使用的數據庫后,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從琳瑯滿目的紋樣中產生了新的靈感,開始應用于他們的設計中。
龍袍老繡片手包展示品
如今,中國手工坊里已有200多名繡娘與國內外企業進行了訂單合作,包括英國B&H創意平臺、Lanvin前創意總監Alber Elbaz、“婚紗女王”桂由美、奢侈品女鞋Jimmy Choo的設計師周仰杰等時尚大腕,都成了忠實買家。繡娘的家庭月均收入也從過去的幾百元,到現在月均一千多元,甚至上萬元,“靠自己的雙手脫貧,每一位繡娘都會覺得很體面、有尊嚴!毕娜A說,在黔西南已經建立了上百個工坊,其中很多都是家庭工坊,接訂單、帶學徒都可以在工坊完成,但生活依然繼續,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因此回到了家鄉。
保留本真手工藝形成活態產業模型
除了建造工坊,夏華還帶領中國手工坊團隊在黔西南的村落里建了5個博物館,打造傳統手工藝之旅,讓工坊和博物館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基地,看風景的同時還能在繡娘的指導下,體驗染絲巾、繡荷包,滿足都市人的文化情懷。這一產業模型已從貴州黔西南逐步擴大至廣西、云南等多個地區。
廣西壯族織錦筆記本
面對非遺產業化的種種爭議,夏華說,非遺不能量產,但能量化。很多人把非遺產業化理解為工業化生產,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產業化是把個體價值轉化為群體價值,如果只做一位繡娘,沒法讓全世界都來用這一個個體,如果將幾千個繡娘變成設計和手工藝交流的平臺,把紋樣標準化提煉,保留繡娘本身個性化手工,由當地工坊團隊成員指導接訂單,繡娘來完成訂單,這種原汁原味保留技藝本身的產業化模型并沒有破壞這項非遺傳統文化本身,而是用更生活化、實用化的方式讓更多人關注到這項非遺文化。真正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有“進”有“出”,活體保護與多維傳承。